国内“甲流”感染率近期持续上升,多地病例数激增。数据显示,2月27日“甲流”百度搜索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300%。随这波流感来势汹汹,抗流感药物需求急速上升,被喻为“抗流感神药”的奥司他韦被推上风口,并因出现抢购并断货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据悉,奥司他韦作为一款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阻断流感病毒“逃窜”路线,起到控制病情的效果,现阶段已成为家中常备的流感药物。当前,国内包括东阳光药、齐鲁制药、石药集团、科伦药业等诸多药企均有布局奥司他韦,其中,东阳光药生产的可威(品牌名)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是奥司他韦颗粒剂的全国独家生产企业。
(资料图片)
不过,流感爆发带来的抢购潮背后,实际在过去三年新冠疫情期间,市场上奥司他韦的销量一路骤降,东阳光药头顶的“光环”早已暗淡无光,并且随着入局者增多,行业竞争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利润优势大大减弱。
流感药龙头“跌落神坛”:两年间销量从60亿峰值迅速“归零”
奥司他韦作为治疗大流行流感的药物,具有明显的季节热销性,也正因如此这款“神药”近几年的销量走势犹如过山车,东阳光药在过去十几年间可谓是成也可威,败也可威。
资料显示,瑞士罗氏公司最早在全球研发推出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2006年授权东阳光药仿制药生产资格,在这之后,东阳光药的可威在国内卖得风生水起,销量赶超达菲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并在2019年达到超59亿元销售额和93%市占率的巅峰,销售收入在7年间增长644倍。
然而,新冠疫情的到来使流感季发病数大幅降低,此后两年时间流感药物销售出现断崖式下滑,东阳光药自然也受损严重。2021年,公司可威两个品种加起来销售额仅5.5亿元,不及2019年的1/10,净利润也骤降至亏损5.88亿元。截至目前公司披露的最新一个报告期业绩来看仍显示为亏损。
有业内人士近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毋庸置疑,流感领域相关医药企业在这个阶段内业绩会有一定的提升,但肯定不会出现急缺的现象,季节性流感带动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东阳光药一位内部人士亦透露,企业目前产品库存充足。
卖药人变卖“药”人:神药业务成拱手出让的烫手山芋
不过,奥司他韦的热销与飙升关注度依然带动了资本市场跟着“躁动”,本周以抗甲流为首的医药股均被拉涨,东阳光药周一高开超11%。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东阳光药前母公司东阳光本周一亦高开超5%。而这两家仅一字之差的公司背后亦有一段关于奥司他韦的故事。
2021年年底,母公司东阳光正式公告,拟37.23亿元出售东阳光药51.41%股份,将不再从事医药相关业务。资料显示,本次股权的交易对价仅比购买时多出5亿元收益,而此前三年东阳光药增加约了17亿元账面净资产。因此有市场声音提出“贱卖”的说法。上交所亦发出问询函直指股权“高买低卖”的问题。
对于放弃东阳光药的原因,东阳光回应,受疫情因素持续影响,子公司东阳光药所处的经营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未来业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东阳光药的变革转型中不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显然,风光不再的“神药”业务从一开始的香饽饽转身变成被嫌弃的烫手山芋。
业内人士表示,东阳光药的经营主要多年来主要依靠“可威”,属于一品独大的企业,这类的企业在很多年前都已经开始转型,如优化产品管线。但是,整体上转型很艰难,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的输入。如今母公司的“离场”,这无疑会加剧东阳光药的转型难度。
众多厂商抢滩入局:可威“神话”难再复制,九毛九一片的价格无赚钱优势
当前流感卷土重来,奥司他韦再度需求旺盛,后期能否拉动流感药企业绩重回高增长吗?可威的“神话”能再次重现吗?
实际来看,随数十家上市药企抢滩入局,国内奥司他韦这一赛道已日渐拥挤,竞争十分激烈。据国家药监局官网,目前奥司他韦在国内已有30个批准文号,涉及东阳光药、双鹭药业、一品红、博瑞医药、科伦药业、倍特药业、石药集团等公司。可以说,一药独大的好日子已一去不返。
同时,由于奥司他韦纳入集采,价格已大幅下降。据媒体相关报道,在去年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奥司他韦三个规格采购名单中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3.01元,相比此前20.5元/(片或粒)的市场均价降幅明显。其中,东阳光药对其奥司他韦(规格75mg)更是报出了0.999元/片的价格,比该规格最高有效申报价降幅达92%,也远低于第二位科伦药业的报价。
对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集采背景下奥司他韦的赚钱优势已经大大减弱。并且,据业内人士指出,多家药企的奥司他韦产品纳入集采,“以价换量”的趋势也已不明显。
此外,除了来自大量仿制药的竞争,奥司他韦还面临着流感创新药的降维打击。2021年4月,罗氏针对流感的创新药玛巴洛沙韦获批上市。该药物只需要服用一次就能起效,并在24小时内停止病毒排毒。近日,罗氏方面表示,对于近期甲流的流行,公司已从总部紧急备货,现在国内市场货源充沛,希望这款可以24小时KO流感的创新药可以帮助到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