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688981):筚路蓝缕 中国第一“芯”开启新征程 来源:国信证券(14.960, 0.46, 3.17%)股份有限公司
事项: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点评
1、中国第一“芯”,肩负民族科技产业崛起希望。2019年14nm FinFET正式量产,先进制程节点带动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同步崛起。公司突破FinFET 工艺后,“N+1/N+2”先进工艺加速推进,在国内芯片设计及制造的庞大替代市场支持下,有望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与公司一同加速崛起;2、中芯国际为国内晶圆制造龙头厂商,市占率全球第四,大陆第一。公司原有成熟工艺稳定量产能力,公司产品涵盖逻辑电路、MCU、射频、储存等多个领域均保持较好增长,为公司提供稳定业绩基础。14nm 在上市后募资快速扩产,提升全球竞争力;
3、公司是全球第四家,国内第一家继续追赶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未来随着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大幅提升公司融资能力,为未来高资本投入提供良好基础。公司科创板发行后两地市值合计约2259 亿,对标可比上市公司估值,预计中芯国际目标市值区间为4363~4821 亿,给予“买入”评级。
评论:
筚路蓝缕,中国第一“芯”,肩负民族科技产业崛起希望筚路蓝缕,五位董事长、四位CEO 接力奋斗,缔造中国第一“芯”。2000 年4 月中芯国际由张汝京博士与王阳元院士,带领300 多位台湾同胞和100 多位欧美日韩等国专业人才共同创立,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重任。
创始人张博士及整个团队为了中芯国际建设呕心沥血,第一条产线仅用13 月建成投产,3 年时间已建设拥有4 条8 英寸和1 条12 英寸产线,为业界所惊叹。张博士为建设“中国的第一芯”遭到台湾方面百般阻挠,于2005 年毅然放弃台湾户籍,胸怀大义令人敬佩,全心全意的付出为中芯国际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年发展历经磨难。2005 年公司先后两次受到台积电专利起诉,前后共缴纳合计约4 亿美金,2009 年11 月创始人张汝京博士被迫离职,同时中芯国际也停止了先进制程追赶的步伐。2012 年邱慈云出任公司CEO,开始注重成熟工艺的研发,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但是先进制程上的技术差距和台积电进一步拉大。
成立初期利用有限资金,秉持合作联盟,引入外资及重要客户入股,覆盖前期晶圆代工高资本投入。
公司初期引入较多股东以解决资金问题,随着2009 年张汝京博士淡出,追求先进制程步伐停滞,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且部分股东看重短期财务回报,公司战略方向出现摇摆,与国际龙头先进制程差距逐步拉大。
随着2015 年大基金为代表的国家队22.5 亿美元注资中芯南方,标志着国家意志核心主导中芯国际未来发展方向。同期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成为中芯国际董事长,公司从股权结构理顺到运营目标调整,再次坚定创始人张汝京博士为打造“中国第一芯”的初心。
2017 年梁孟松博士加盟中芯任联席CEO,公司重回先进制程追赶行列。梁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其导师胡正明教授正是Finfet 技术发明者。梁博士 2003 年曾帮助台积电优先攻克130nm“铜制程”技术难关,2014 年再度帮助三星优先攻克14nm 技术,可谓战功显赫。此次加盟中芯国际,仅300 天帮助公司顺利突破14nm 工艺关键节点,并且顺利推进N+1/N+2 工艺的研发,开启对14nm 及以下先进制程的追赶,重燃国人“中国第一芯”的希望。虽然公司跨越了20nm 制程节点,在14nm 及以下制程经验积累仍然有所不足,工艺提升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旗手,大陆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引领者
当前中芯国际晶圆代工全球第四,代表中国大陆最先进水平。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0.35 微米至14 纳米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在逻辑工艺领域,公司率先实现14 纳米FinFET 量产;在特色工艺领域,公司陆续推出最先进的24 纳米NAND、40 纳米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特色工艺,深度受益相关细分赛道的持续增长。根据IC Insights 数据显示,公司2018 年全球市占率约为6%,全球第四,其中国内市占率约为18%。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旗手,大陆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引领者
当前中芯国际晶圆代工全球第四,代表中国大陆最先进水平。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0.35 微米至14 纳米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在逻辑工艺领域,公司率先实现14 纳米FinFET 量产;在特色工艺领域,公司陆续推出最先进的24 纳米NAND、40 纳米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特色工艺,深度受益相关细分赛道的持续增长。根据IC Insights 数据显示,公司2018 年全球市占率约为6%,全球第四,其中国内市占率约为18%。
2020 年公司营收重拾增长态势,毛利率显现改善。公司近三年来营收保持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200 亿人民币以上,20Q1 受益国产替代的市场扩容机会,增速高达37.83%。预计随着14nm 量产进程的加速,以及国内下游企业转单,今年营收有望实现高速增长。2019 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在28nm 以上成熟制程维持较高景气度,产能利用率得到持续提升,销售毛利率2019 年触底反弹。
20 年Q1 公司收入为64.01 亿元,同比增长38.42%。晶圆出货量折合成8 英寸为140.67 万片,同比增长29%;销售毛利率回升至25.81%,预计随着14nm 先进制程的放量,销售毛利率将持续上行。Q1 扣非后净利润为1.42 亿元,相比2019 年同期-3.29 亿元,实现盈利。公司指引2020 年Q2 收入环比增长3%-5%,收入区间为65.93 亿元~67.21 亿元,同比增长21%~23%,持续高增长。
公司拥有7 个厂区,国产替代需求驱动产能扩张稳步推进。目前公司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拥有多个8 英寸和12英寸的晶圆厂,截止20 年Q1,月产能高达46.6 万片/月(约当8 英寸)。其中先进制程14nm 产能已建设月产能6000片/月,良率高达95%以上,预计2020 年度将达到1.5 万片/月。随着中芯南方的顺利投产,完工后14nm 月产能可扩张至3.5 万片/月,极大地满足国内Fabless 厂商对先进制程的需求。国产替代浪潮下,以华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基于产业链安全可控,逐步转单中芯国际。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持续维持在98%以上,景气度明显上行。
公司成熟工艺节点提供主要营收,先进制程初露锋芒。0.15/0.18um 的成熟制程一直是公司的主要收入,近年来55/65nm、40/45nm 等节点占比开始提升,28nm 及14nm 占比相对较低。公司14nm FinFET 成功实现量产,并且在20Q1 营收占比提升至1.3%左右,预期明年营收占比能提升至10%左右。第二代FinFET 研发稳步推进,目前客户导入顺利,先进制程阶段工艺的突破有望打开国内广阔的市场。2020 年公司通过科创板上市募资及国家队增资,中芯南方目前产能6k 每月,有望提升至3.5 万片/月。
科创板上市,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升级,中国芯开启新征程
目前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台积电、intel 以及三星,掌握先进制程技术能产能。第二梯队是联电、中芯国际以及格罗方德,拥有部分先进制程能力。第三梯队是华虹、Tower Jazz 以及力晶等,主要聚焦在成熟制程。由于先进制程需要高昂的研发及资本支出,不少晶圆厂已经放弃对摩尔定律的追逐。目前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已经实现5nm 量产,三星计划年内实现5nm 量产,Intel 则宣布在2021 年推出7nm,但联电、格罗方德等第二梯队公司已经宣布退出12nm 以下先进制程角逐。
根据IBS 统计,随着技术节点的不断缩小,集成电路投入呈指数上升趋势。以5nm 为例,5 万片产能的设备投资成本高达214.96 亿美元,是14nm 的两倍以上,28nm 的四倍左右。中芯国际若想要加速先进制程投入,资本投入规模可见一斑。
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中芯国际首当其冲。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内地芯片产业的旗手,肩负半导体产业链安全可控的重担,已持续加大研发费用和资本支出,积极追赶国际龙头。公司2019 年研发费用为47 亿元,约占营收22%,预计2020 年资本支出将创纪录超300 亿人民币。2019年研发人员增长至2530 人,14nm 约100 人,N+1 约300 人。公司相继实现了28nm HKC+工艺及14nm FinFET 工艺的研发和量产,第二代FinFET 技术进展顺利,且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公司N+1 工艺相较14nm 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缩小63%,SoC 面积缩小55%,接近台积电7nm 工艺。公司未来将成为国内唯一承接先进制程工艺需求的代工厂。
近年来公司专利申请数量总体上保持高位,公司加大海外专利的申请。在14nm 关键工艺Finfet 技术上,公司从2012年已开始布局,近年来申请专利数量显著提升。
公司科创板上市计划募资200 亿,补充流动性和研发投入,加码先进制程。随着公司先进制程的追赶,在设备上及研发上均需要大量资金,公司科创板上市能较好解决公司未来的融资能力。实际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为200 亿元,计划投入12 英寸芯片SN1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