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诚股份10月10日晚间公告,决定终止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上海灿实工程设备有限公司55%股份的事项。这场自9月30日起停牌筹划的收购,仅仅十天后便宣告失败,堪称一场“闪电式”并购。
此次并购的终止,不仅反映了交易双方在核心条款上的深刻分歧,更凸显了柏诚股份在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后面临的转型焦虑。
(资料图)
作为中国半导体洁净室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柏诚股份急需拓展业务边界,而上海灿实所代表的制药装备领域,正是其瞄准的战略方向。
并购告吹
柏诚股份的并购之旅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公司于9月29日与上海灿实的股东签署了《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灿实55%的股份,同时募集配套资金。随即,柏诚股份宣布股票自9月30日起停牌。
然而,市场并未等来交易的进一步细节,却迎来了并购终止的消息。10月10日,柏诚股份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此次交易事项。
对于终止原因,公司解释称:“停牌期间,公司与交易对方进行了积极磋商、反复探讨和沟通,但由于双方未能就本次交易方案所涉部分核心条款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并购终止后,柏诚股份承诺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少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公司强调,该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交易各方未就具体方案最终签署正式协议,因此对终止交易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这场短暂并购尝试的背后,是柏诚股份对业务多元化的战略渴望。
上海灿实并非一家普通企业。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高端生物制药行业,在单克隆抗体、血液制品、疫苗、重组蛋白和无菌制剂等领域提供专业设备。
上海灿实的业务范围包括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与销售、建设工程施工与设计、工程管理服务等。
这与柏诚股份现有业务形成潜在协同效应。柏诚股份主要专注于为高科技产业的建厂、技改等项目提供专业的洁净室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
并购上海灿实可使柏诚股份快速进入制药装备领域,实现从“洁净室建设”到“制药设备供应”的产业链延伸。
柏诚股份的业务高度集中于洁净室系统集成服务。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及泛半导体产业贡献了61.53%的主营业务收入,新型显示产业占比17.39%。
这一业务结构使得公司业绩受半导体行业投资周期影响较大。
业绩压力
筹划并购又迅速终止的背景是柏诚股份正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压力。
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柏诚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4亿元,同比下降3.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49.53万元,同比下降16.10%。
公司解释称:“净利润下降主要系合同资产坏账准备计提增加、职工薪酬及折旧摊销等期间费用增长所致”。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柏诚股份的资产减值损失为-5080.04万元,而上年同期为-3276.95万元,变动原因主要是本期计提合同资产坏账准备增加。
尽管面临业绩压力,柏诚股份手中仍有订单储备。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在手订单(尚未确认收入部分)金额为17.47亿元(不含税),其中半导体及泛半导体行业的订单占比超过70%。
公司表示:“始终坚定看好下游高科技产业赛道的长期发展潜力。鉴于公司重点跟踪的重大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主要集中于2025年下半年推进,公司维持2025年初制定的全年新增合同额、营业收入等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不变。”
柏诚股份的并购尝试,折射出洁净室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产业链上游的洁净室工程行业一度迎来黄金发展期。然而,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调整周期,相关企业也面临着业绩波动挑战。
在此背景下,同业公司纷纷通过拓展业务边界寻找新的增长点。
横向拓展业务边界、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行业共同选择。
柏诚股份此次尝试并购上海灿实,正是看中了生物制药设备市场的潜力。制药装备行业与半导体同样依赖洁净环境,但在客户群体、技术标准等方面又有明显差异,可有效分散业务风险。
柏诚股份“闪电式”并购的终止,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方面,它揭示了上市公司跨界并购面临的整合挑战。即便双方业务存在协同潜力,但在具体交易条款、估值预期、未来整合方式等方面仍可能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
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当前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在行业周期调整下的转型焦虑。当主业增长放缓,通过并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自然选择,但成功并购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从资本市场反应看,投资者对并购终止的态度可能呈现分化。部分投资者可能失望于公司错失业务多元化机会;另一部分则可能欣慰于公司没有强行推进一项存在分歧的交易。
在半导体行业投资波动的大背景下,柏诚股份的多元化战略不会因一次失败而止步。这家洁净室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仍在寻找穿越产业周期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