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在近一个月内,美股上涨17.2%,港股上涨18.7%,成为“蔚小理”中市值最高的品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资本市场如此力推小鹏汽车?
过去一个月,美国XPEV自17.34美元反弹至20.32美元,涨幅17.2%。港股9868从67.15港元升至79.75港元,涨幅18.7%,形成双市场共振上涨格局。
(相关资料图)
在蔚来与理想股价表现平淡的背景下,小鹏的这一波上扬显得尤为突出。资本市场用价格告诉外界,它看见了一个尚未扭亏却加速兑现产品力的车企。
驱动股价的核心是两款未上市的新品。其一,机甲版P7以激进的车身线条、高集成电气架构和8295P座舱,重新定义品牌形象,带来溢价重估可能。
其二,X9增程版完成申报,纯电续航约430–450公里,综合里程跨越千公里,直击家庭长途出行痛点,补齐纯电版X9的补能短板,潜在用户覆盖面大幅扩展。
P7+去年末首日订单破三万,累计交付已过五万台,证明小鹏在20–30万元区间的吸引力与兑现能力。资本押注的并非单车,而是平台化的新品节奏。
这种节奏并非随意叠加,而是连点快打。机甲版P7释放设计与性能信号,增程版X9紧随其后释放长续航与多场景能力,形成互补式市场攻势。
销量曲线也给资本信心。小鹏今年以来月度交付稳定在2万辆以上,同比增幅超过70%,在自主品牌中跻身第一梯队,证明新老产品形成合力。
港股领涨的背后,是信息扩散速度优势。新品细节在本土市场先发酵,情绪与资金先行驱动价格,再向美股与德股传导,形成跨市场的价格链条。
资本押注的不仅是销量,更是盈利路径。销量爬坡+新品高溢价+补能策略多元化,构成一个可验证的盈利模型,即便短期未扭亏,也能先给估值。
在市值排名上,小鹏已超越蔚来,逼近理想,完成从“追赶者”到“市值领头羊”的反转。这种资本地位的变化,将反过来强化其融资与市场话语权。
接下来,关键在于两点:机甲版P7的定价与交付节奏能否匹配高预期;X9增程版的产能与转化效率能否迅速落地,决定股价上涨的持续性。
资本市场不是溺爱,而是对确定性的提前兑现。当产品力和节奏感同步兑现,小鹏的第二波上涨,可能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