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商誉的雷,还有多久会爆?
没想到在连锁药店身上看到了当初药企大规模并购的影子,但是并购成功的难度堪比婚姻,1+1<2才是常态。
一、多家药店形成了大额商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下表所示,过去5年A股连锁药店上市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额商誉,截至2024年年底,老百姓账上的商誉达到了57.56亿元,益丰药房的商誉达到了47.69亿元。
就连漱玉平民的商誉都达到了17.53亿元。
漱玉平民的总资产只有92.73亿,公司接近20%的资产都是盈利能力尚不明朗的商誉;不知道从投资确定性的角度看,大家如何解读这样的大额商誉。
对老百姓来说,商誉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2024年老百姓商誉占比达到了27.25%;
再考虑到存货占比16.98%,应收款占比11.48%,使用权资产和固定资产合计占比18%,实际上老百姓资产的流动性并不好。
并且我们从公开的公司公告看,老百姓并购的企业的业绩并不好;而公司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也有很大的主观性。
二、老百姓大额商誉的质量,该如何评估?
如下表所示,老百姓纳入统计的22个商誉片区中,有19个片区在2024年出现了收入下滑,且有一半的片区收入降幅超过了10%。
根据米内网数据:
2024年,全国零售终端(实体药店以及网上药店)药品销售规模达到5,740亿元,同比增长3.7%;
2024年全国实体药店零售市场规模(药品+非药)达到6,119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药品同比增长2.3%,保健品下滑24.8%,医疗器械下滑19.5%,中药饮片下滑11.6%。
对比行业增速看,实际上老百姓并购的效果并不好,有的商誉片区的收入增速远低于行业增速;那么对于公司账上商誉的质量,我们就要打个问号。
老百姓的商誉计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举例来说:
老百姓在商誉减值测试中,预测期的收入增长率接近过往三年平均增长率,使用的毛利率也跟历史水平接近。
这样做高估了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速和盈利水平。
如前所述,2024年药店零售市场规模出现了负增长,且老百姓有些商誉片区收入下滑幅度超过了10%;
但是老百姓在做商誉减值测试的时候,却使用过往的收入增速预测未来。
使用过往的毛利率水平预测未来,也同样不合适;因为行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资产组的税前折现率在10.69%~12.50%之间。
这个折现率有很大的主观性。
考虑到无风险利率、并购企业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资金成本、机会成本等因素,15%的折现率可能都是保守的。
我们从商誉减值准备的明细看,2024年老百姓仅对四个片区计提了减值准备;尽管多个片区的收入增速低于10%。
我们从商誉减值测试中的预测数据,更能理解何为财务的弹性。
如下表所示,2024年安徽巢湖片区的实际收入增速为负12.6%,但是这并不妨碍公司继续参考过往数据,假设未来收入增速为2%,毛利率能维持在42%。
其他的诸如甘肃、广西、河南等片区,均存在这种情况,对未来的假设与2024年业绩下滑的事实自相矛盾。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商誉过高的企业,敬而远之或许是最省心的选择。
其实除了商誉,以老百姓为代表的药店报表呈现的问题远不止如此。
比如它们的应付款占比极高,占用了下游的大量资金;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企业强势的象征,但不可忽略的是,即便它们如此压榨下游,它们的现金流还是不好,它们依旧存在大量的应收款和存货,它们并购产生了大额商誉,但是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业绩改善。
在一些连锁药店身上,我好像看到了房地产某个环节的影子。
产业链的下游强势占用上游的资金,房企拖欠建材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的款,施工单位拖欠包工头的款,包工头拖欠农民工的款。
最坏的情况是房企拖款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它也没钱了;于是产业链上下游大家一起崩;再看下现在的连锁药店,它们押款是因为它们有钱不付吗?
不,其实它们账上也没钱。
行业不同,但是加杠杆这一条,大家都学得很溜;难的是在行业寒冬到来之前做到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