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实物分配可以规避短时间集中抛售,但不会改变减持退出方式,需要规避大股东拆散减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股票实物分配,成为资本市场一个机构退出渠道,虽然看好声音一片,但也需要拆散减持重现,制度亟待规范。
上海临理持有的澜起科技全国首单实物分配股票(注:非交易过户方式)试点落地,一级市场IPO退出困境有“新解”,上海临理是为了承接澜起科技私有化股权而设立的专项基金,2014年11月,完成对赴美上市的澜起科技私有化之后,至今已近8年。按照7至10年的基金存续时间计算,上海临理已经到了退出期。
澜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曾于2013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IPO价格是10美元/股,发行了816.5万股普通股,融资净额为4690万美元,按照当时IPO价格,澜起科技市值接近2亿美元,但上市以后,命运多舛,在2014年私有化回国,私有化退市的时候估值才6.93亿美金,按照当时汇率,大概是40多亿元人民币。
澜起科技持股比例达到4.75%,按照周二澜起科技收盘价计算63.2元计算,总市值高达714亿元,参与私有化 的机构投资者获利异常丰厚,有十倍以上投资收益,很多机构自然退出欲望十分强烈,管理人指出:“投资人希望尽早兑现投资收益,也有一部分机构基金比较年轻,则希望等到更适合的时间点再退出”。这是一种很客观的观点。
市场对于重要股东减持股份较为敏感,澜起科技也不例外,根据公开资料,上海临理持有的4.75%股份等限售期到了以后,澜起科技投资者忧虑股东减持,上海临理等13家机构通过询价转让澜起科技的股份,股价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异动,毕竟减持数额较大,上海临理目前持股市值在33.9亿元左右,如果集中在短时间内二级市场抛售,就可能引发股价异常波动,不仅仅上海临理减持难以完成,就是强势减持,也会带来收益下降,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可能颇有意见。
为了降低机构退出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拓宽退出通道,2022年7月8日,证监会启动了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工作,是指私募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约定,将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的股份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向投资者(份额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一种安排,上海临理为了减少减持对二级市场股价影响,申请实物分配股票试点获得批准。
这种分配机制,等于是基金份额持有人从基金管理公司分配股份减持所得,转为分配基金管理公司持有的股票,基金份额持有人要想退出投资,主要途径还是减持持有的股票份额,最终还是从二级市场退出为主,并没有改变减持退出的本质,但好处是可能股票份额持有人对于退出时机理解不同,可以避免集中抛售带来的短时期压力,有助于股价的稳定,减少集中减持对股价的影响,这是积极的一面。
据媒体报道,中国证监会官员曾透露,在成熟的资本市场,IPO退出占比仅为12%,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方式,IPO退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比例高达68.4%,这种独木桥式退出渠道,二级市场成为了减持套现者的天堂,投资者每天面对最多的公告就是铺天盖地的减持公告,造成股价非理性大跌的案例数不胜数,成为投资者一个防不胜防的黑天鹅,搞不好就会损失惨重。
创投基金之所以选择迫不及待地退出,就在于部分创投基金投资短期化功利化,他们一般选择待上市公司投资,说的冠冕堂皇一点,是支持科技创新,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支持科技创新,而是一种股权增值套利,唯一指向就是冲着能否成功上市而去,因此只要能够减持实现盈利退出,一般不会迟疑,解禁就会减持,而且往往是顶格减持。
在IPO 占据主流退出渠道下,实物分配即使能够暂时规避集中抛售的尴尬,但是也要防止某些基金持有份额比较大,尤其是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通过实物分配拆散持股,反而成为规避持股5%比例限制,更加隐蔽的退出。
因此对于持股5%以上股东实施实物股票分配,依然需要遵守5%以上持股大股东减持规定,进行必要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