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在当前的沪深股市已成常态,但因股权转让收到监管部门问询函的并不多见,二次筹划易主的黄山胶囊即是其中的“主角”之一。个中的原因,主要涉及股权转让后是否存在实际控制人的问题。个人以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出现变更后,是否存在实际控制人不能变成一笔“糊涂帐”。
国庆节前夕黄山胶囊发布的一纸公告显示,实际控制人余春明及其一致行动人余超彪(二人系父子关系)与鲁泰控股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余春明将其持有的黄山胶囊8969.95万股股份转让给鲁泰控股,占公司总股本29.99%。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鲁泰控股。
鲁泰控股仅有两位股东,分别是中国信达持股53.54%,济宁市国资委持股46.46%。尽管有股东持股超过50%,但鲁泰控股在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表示,由于两位股东均无法实际掌控股东会、董事会,而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又交给高级管理人员,因此鲁泰控股无实际控制人。据此,黄山胶囊公告称,由于控股股东鲁泰控股无实际控制人,故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深交所因之下发关注函,要求上市公司结合鲁泰控股的股权结构、公司章程、董事会成员构成情况、历次三会运作情况,说明认定无实际控制人的合理性。
资料显示,余春明、余超彪目前持有黄山胶囊41.51%的股份,为实控人,其他股东持股均不足1%。在受让29.99%的股份后,鲁泰控股将成为黄山胶囊的控股股东。
根据《公司法》规定,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而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还是有区别的。上市公司的控制股东,可能并非是其实控制人。同理,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并非是控股股东。
鲁泰控股自认无实控人,以及黄山胶囊认定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进入无实控人状态,个人以为是值得商榷的。其一,鲁泰控股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50%,在股东大会上拥有一票否决权,也能对公司的人事安排、重大事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二,鲁泰控股受让股权后,持股为第二大股东余春明及一致行动人的2.6倍,其他股东持股较为分散,鲁泰控股今后在上市公司中的话语权是不言而喻的。其三,在股权还未完成转让,且鲁泰控股还未对董事会进行改选的情形下,认定黄山胶囊将进入无实控失状态,不仅草率,也不合时宜。事实上,如果鲁泰控股入主后,通过改选董事会并占据多数席位,就控制了董事会,也就形成了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如此,鲁泰控股即为黄山胶囊的实控人。
如果上市公司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都较低,且股权较为分散,认定为无实控人无可厚非,但某些存在大股东,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不低的上市公司也被认定无实控人,这一现象并不少见,也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除了公司法外,像新股IPO、重组上市、相关信息披露要求等,都涉及实控人问题,也对实控人设置了严格责任。某些上市公司自认无实控人,其实就是为了规避监管。
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实控人不能成为一笔“糊涂帐”。个人以为,对于上市公司实控人问题,一方面规定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上进行披露。另一方面,对于自认无实控人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除了下发问询函外,也应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进行认定,以压实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责任,防止某些实控人在承担责任时成为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