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复业的口号响起,各行各业都迸发出了蓬勃生机,其中有一行业更是如火如荼,那便是地摊行业。很多人或许会对此感到好奇,为什么曾经严抓严打的地摊,如今竟能再次崛起?其实这都要从疫情的影响开始说起。
由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许多人都因公司经营不善而被降薪、辞退等,民生问题严峻,这时候解决这些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就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关键。因此,国家表示,“地摊经济、微小店面经济是失业人群再就业的重要机会。另外,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地摊经济大火
摆地摊被国家允许后,人们纷纷调侃“疫情在家时学的摊煎饼,如今有了重出江湖的机会”,一时之间,摆地摊成了最火爆的创业方式,摊煎饼的,卖煎饺的,炸丸子的,卖衣服的,火爆开卖,席卷全国。
地摊经济的复苏,除了对摆地摊的人来说有钱可赚,对消费者而言,也减轻了他们的消费压力, 平价甚至低廉的商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又能让消费者省下不少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买地摊商品,实惠省钱。
地摊经济在商家和消费者的推动下逐渐大火,几乎在每个城市我们都能见到热闹的叫卖地摊队伍,这样既有生活的烟火气,还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三大官媒发声,地摊经济遇冷?
正在地摊经济大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摆地摊这个队伍里时,却发现地摊经济开始遇冷了。首先是《人民日报》在6月6日晚上,发布了一篇题目为《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的文章,痛批了这一社会现象,表示地方不能光顾着发展地摊经济而不顾其他,导致本末倒置,给大火地摊经济泼了冷水。
紧接着在6月7日,一份央视新闻客户端署名“秦川”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的文章,“代表”央视加入了对地摊经济的讨论之中。秦川在评论中表示:“地摊经济是值得发展的,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的话,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影响此前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把人们对地摊经济的讨论,推向了更高处。
到了6月8日,央视财经也发布了一篇名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的文章。央视财经在文章中直接一针见血的表示,我国的一线城市,并不适合推行“地摊经济”。在这短短的3天时间中,连续三篇的官媒反对地摊经济文章的发出,正在大火的地摊经济因此遇冷。
很多人会好奇为何官媒会给地摊经济泼冷水?其实官媒连续三天发出这样的通稿,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地摊经济的大火,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和卫生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卫生问题,由于地摊所处的区域排污排水等系统并不发达,再加上消费者随地丢的垃圾,便导致了经常会发生“脏乱差”等环境卫生问题。其次是交通问题,由于地摊的流动性极高,并且很多摊主并不守规矩,喜欢占道经营,道路因此拥堵不堪,交通事故很容易产生。
地摊经济遇冷,这一类人要吃苦了
地摊经济遇冷,对于摆地摊的摊主而言是损失最大的,本来很多摊主都是因为没有了工作,所以选择摆地摊来维持生活。
本来很多摊主之前就没有过摆摊经验,不懂如何经营,还有些食品类的摊主因为手艺有限,本身客源量就少,经营难以为继,如今地摊经济又遇冷,市场监管力度加大,他们的营收自然也就不比以前。
实际上,对地摊经济严加管理,难免会对摊主造成影响,但是如果不严加管理的话,在卫生问题和交通问题上埋下的隐患也就越来越大,此后的影响更是难以想象。
另一方面,那些因没了工作而经营地摊维持生活的人,也不必因此感到沮丧。可以根据地方的监管要求而进行调整,相信在这样双方的努力下,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摊经济,未来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