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稳定预期。党中央及时部署了“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并采取粮食应急供应、市场波动监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市场稳定。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14281万吨,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增长0.9%,全国夏粮再获丰收。这既表明了中国粮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又充分反映了面临风险挑战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极端重要性。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近日又召开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好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既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又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确保粮丰价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粮食产量从2004年的4.69亿吨,增长到2019年的6.64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的水平。口粮实现了绝对自给,稻谷连续14年、小麦连续8年供大于求。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控制,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并存,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丝毫不能放松。充足的粮食供应,稳定的粮食价格,持续增长的种粮收入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压舱石。粮食的价格分别关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谷贵伤民、谷贱伤农”。如果粮价过高,则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而粮食价格过低,又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打击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粮食作为必需品其收入缺乏弹性,粮食丰产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进而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造成粮价上涨,消费者受损。为了避免这种市场波动频繁发生,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调发挥作用,在保障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前提下,维护粮食价格稳定,保障种粮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实现粮丰价稳,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注重种粮效益
时刻关注国内粮食种植效益问题。当前中国的粮食产需仍然维持着紧平衡的态势。从粮食的需求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质量、精细化的粮食需求量不断加大,同时,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将持续增加,国内粮食需求总量仍保持刚性增长。从国内粮食的供给看,虽然粮食生产充足,但是粮食种植效益并不高。2018年,全国三种粮食的平均产值为1008元/亩,平均生产成本为868元/亩,其中的人工费用达到419元/亩(包括家庭用工折价383元/亩),占生产成本的48%。尽管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粮农会有一些会计利润,但是基本没有经济利润。
及时监测全球粮食贸易波动问题。2019年,中国进口了1509.7亿美元农产品,主要是大豆、植物油、肉类、杂粮等非主粮农产品,目的是腾出国内有限的农业资源守住口粮安全底线,进口的全部农产品如果折算成国内生产,大约需要11亿亩耕地。因此,非主粮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联合国2020年4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冲突、极端天气、经济动荡等造成了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1.35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再加上全球农产品出口国较为集中,受疫情影响,一些出口国采取“封城”“封国”措施,导致边境口岸关闭、物流中断、交易停顿,农产品全球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管中国粮食总量绝对安全,但是未来仍需及时监测、预警分析全球大豆、玉米等出口国可能出现的产量大幅下降、贸易量减少乃至出口限制等问题。
提升保障能力
提升种粮的盈利能力。首先,要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道路。推进粮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粮食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通过延长粮食深加工链条,提升粮食产销综合效益,让种粮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其次,要鼓励粮食生产向适度规模化集中,加大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再次,要加快推进粮食科研投入产出机制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并加快健全粮食生产灾害预警机制,运用科技成果来降低粮食生产风险与生产成本。
提升粮食产业链的应急能力。首先,要健全粮食收储应急预案。加快建设统一的粮食储备应急指挥中心,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粮食保供稳价增收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其次,要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以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龙头、区域性粮食交易平台为骨干,发展大宗粮食现货交易,打通流通主动脉,发展网上粮店、数字粮食等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畅通流通微循环。再次,要建立粮食全球供应链条,密切关注国际农产品贸易态势,常态化进行市场预警。加快培育中国的粮商走向国际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合作,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提升惠粮政策的保障能力。首先,要加大财政支粮惠粮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者补贴标准,加大对主产区和主销区、平衡区产粮大县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释放强烈的政策信号。其次,要扩大粮食保险的种类和覆盖范围,认真总结三大粮食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经验并加以推广,让更多粮食生产者享有保险的兜底作用。再次,要推动粮食安全立法,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从制度层面让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区吃到定心丸,从根本上稳定粮食面积、稳定惠粮政策预期。沈琼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