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匹曾经的医药白马,现在成了资本市场的过街老鼠。
ST未名最近连续吃跌停板,9万散户被埋得叫苦连天。
从GMP违规停产到集采资格取消,从财报暴雷到实控人锒铛入狱,ST未名的崩盘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早已埋下祸根的连环爆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药品质量暴雷,直接掐断公司命脉
事情要从那个要命的子公司说起。
天津未名本来是公司的钱袋子,去年贡献了六成收入。主打产品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曾在2023年底的全国集采中独家中标,被市场视为翻身王牌。
结果4月份药监局突袭检查,发现GMP检查不合格,直接叫停。更绝的是,短短3天后,这款“拳头产品”又被检出“生物学活性不达标”,上海浙江这些大市场全给退货了。
这直接砸了ST未名的饭碗。要知道,集采市场占其药品销量的八成以上,如今资格被砍,等于全国主流市场的大门彻底关闭。
雪上加霜的是,7月4日公司突然公告:“三个月内无法恢复生产”。这意味着,ST未名短期内彻底失去造血能力,股价随即被ST处理,6个一字跌停板砸得散户心惊肉跳。
二、3年亏掉4.8亿,审计机构都看不下去
如果说产品质量问题是导火索,那么财报暴雷就是压垮ST未名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年报显示,ST未名营收3.6亿,同比下滑16%;净利润亏损1.37亿,虽然比2023年少亏了点,但三年累计亏损高达4.8亿。
更可怕的是,这份财报被审计机构“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用大白话说,就是“你这账有问题,但我没证据说你造假”。
审计报告直指两大问题。
一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公司现金流紧绷,主要产品又被禁售,未来可怎么活?
二是关联方资金往来混乱,毕竟大股东曾经有挪用巨资的黑历史,让审计所不敢打包票。
资本市场最怕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财报。4月25日年报发布后,ST未名股价直接三连跌停,市值蒸发超30%。
到了7月,公司再补一刀:上半年预亏5500万-8500万,比去年同期翻倍。
消息一出,股价再度崩盘。
三、北大教授实控人“掏空”上市公司
ST未名今天的惨状,早在前实控人潘爱华掌权时就埋下了祸根。
这位北大生物化学博士、教授,表面光鲜,背地里却把上市公司当提款机。
2017-2019年,他通过关联交易挪用9.22亿资金,其中5.07亿至今未还。这些钱去哪了?不是填未名集团的债务窟窿,就是拿去搞个人投资。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2022年,潘爱华伙同他人搞了场“29亿虚假增资”,零成本拿下子公司厦门未名34%股权,还篡改章程拿到“一票否决权”。整个过程没经过上市公司审议,公章都是他私盖的。
东窗事发后,2024年潘爱华因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罪被判13年,罚款100万,证监会还给他下了终身禁入令。
讽刺的是,未名医药当年能蹭上“北大光环”,全靠潘爱华这张教授招牌。2015年借壳上市时,股价一度炒到71.85元,如今只剩7块,十年跌去90%。
如今公司官网已悄悄删光“北大系”标签,曾经的象牙塔光环,彻底成了资本市场的一地鸡毛。
结语:一场注定悲剧的资本游戏
从“北大系明星”到“ST垃圾股”,从年入数亿到产品全面禁售,从教授企业家到监狱囚徒。ST未名的故事,堪称A股版《狂飙》:
这场崩盘没有赢家,只有9万散户的血泪教训。它再次证明:再光鲜的招牌,也抵不过管理层胡作非为;再动人的故事,最终都要用业绩说话。
如今ST未名的跌势仍在继续,那些抄底“博反弹”的勇士们,或许该想想:当一家公司的产品、财务、管理层全烂透时,它还能靠什么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