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间,双鹭药业(002038.SZ)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亿元至1.3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37.95%至356.24%。然而,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表现却“大相径庭”,预计同比减少70.96%至84.23%,金额在1900万元至3500万元之间。
(资料图)
图片来源于:wind
股票投资价值变动收益显著
双鹭药业之所以上半年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源于非经常性损益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显著。2025年1-6月,双鹭药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约为1.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18亿元,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达2.28亿元。
根据其年报披露,截至2024年末,双鹭药业持有三只股票,分别为复星医药、首药控股(持股比例3.54%)和星昊医药(持股比例6.46%)。2025年上半年,双鹭药业所持的三只股票表现亮眼:复星医药股价上涨0.97%,首药控股涨幅达21.31%,星昊医药更是大幅上扬64.27%,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双鹭药业在资本运作层面的战略布局与眼光。
但值得注意的是,双鹭药业整体业绩情况受股票波动收益显著。2024年上述三只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为-22.94万元、-1.61亿元和-1614.26万元,导致双鹭药业出现了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此外,首药控股与南京卡文迪许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存在仲裁和诉讼纠纷。在此背景下,南京卡文迪许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导致双鹭药业所持首药控股166.69万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冻结,也为双鹭药业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于:双鹭药业2024年年报
综合来看,由于股票价格受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导向、行业周期波动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过度依赖股票投资不仅可能使管理层精力分散、忽视主营业务的发展,进而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从长远来看,并非企业稳健发展的可持续路径。实际上,正是由于报告期内双鹭药业主要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才导致其扣非净利润的大幅下滑。
此外,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双鹭药业近几年专利数量呈现逐步下滑态势,且大部分专利仍处于实质审查阶段,2025年上半年公司也暂未有新专利公布,其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令市场存疑。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战略产品承压
作为曾经的“药中茅台”,双鹭药业1994年成立,2004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其主营业务广泛覆盖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免疫、代谢病、创伤修复、肝病、肾病及罕见病等多个治疗领域,主要产品包括莫唑胺胶囊、立生素、三氧化二砷、胸腺五肽等。
然而,近年来双鹭药业的业绩表现却急转直下。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双鹭药业实现营业收入约6.6亿元,同比下降35.1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07万元,同比由盈转亏。进入2025年一季度,其业绩低迷之势仍未得到有效扭转,再度出现营收、净利双降的局面。报告期内,双鹭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下降31.1%;归母净利润为4597万元,同比下降34.46%。
二级市场方面,截至7月11日收盘,双鹭药业股价报7.41元/股,总市值缩水至76亿元。与2018年创下的历史高点30.45元/股相比,股价已累计下跌逾七成。
值得注意的是,双鹭药业盈利能力正不断弱化。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已下滑至59.27%,相较于2023年底的81.56%,大幅降低了约22个百分点,盈利空间显著收窄。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医药集采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替莫唑胺、奥硝唑、胸腺五肽等核心产品面临集采降价及续标进一步降价的双重压力,产品价格体系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双鹭药业部分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且实际营收情况未达预期,导致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受阻。
以来那度胺胶囊为例,双鹭药业早在2007年便启动了该产品的研发项目,历经10年艰辛,完成专利挑战及临床研究,并于2017年底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彼时,来那度胺首仿药被视作“国产抗癌里程碑”,承载着双鹭药业拓展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的厚望。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2024年,来那度胺胶囊实现收入0.1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7.22%,在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产品中的收入占比仅为4.89%,并未能发挥应有的业绩支撑作用。
此外,双鹭药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不容小觑。2024年12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经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等6家药品检验机构检验,双鹭药业生产的14批次环孢素软胶囊因性状、装量差异不符合规定,被列入不合格药品名单,登上质量“黑榜”。
展望未来,双鹭药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与挑战。目前,除独家品种外,双鹭药业大部分非生物品种已纳入国家集采范围,集采带来的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或将弱化;与此同时,新上市的伏立康唑(国采中标品种)、伏格列波糖(国采中标品种)在市场上增量表现较为突出,有望为双鹭药业开辟新的业绩增长空间。
面对医药行业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趋势,双鹭药业能否平衡资本运作与主业深耕,将战略眼光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仍需时间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作者 | 王昊宇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