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普利特(002324.SZ)调整项目投资方向。
6月30日晚间,普利特公告显示,公司拟投资建设普利特塑料改性材料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同时,不再推进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2亿元,自项目公布已有两年之久,并未进行实质性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普利特通过收购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双主业格局,受到新能源行业降价的影响,当前,新能源业务拖累了普利特业绩。上述项目投资变动或是受此影响。
而2024年,普利特改性塑料的产能利用率达99.89%。普利特还表示,公司将持续围绕改性材料基石业务,提升产能至71万吨,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调整项目投资方向
6月30日晚间,普利特公告,公司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普利特塑料改性材料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下称“华南总部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年产能预计40万吨。
根据公告,华南总部项目分为两期,一期生产含改性聚丙烯(PP)、聚酰胺(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和聚碳酸酯(PC)合金类的塑料改性等汽车线改性塑料产品;项目二期则生产改性聚醚醚酮(PEEK)、改性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和碳纤维增强材料等应用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等非汽车线的改性塑料产品。
与此同时,普利特6月30日公告,基于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变化等多种原因,公司经审慎论证研判,决定不再推进原本计划在湖南浏阳投资建设的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
普利特于2023年6月1日发布公告宣布建设该项目。项目总投资102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12GWh方型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6GWh圆柱电池项目;三期投资约42亿元建设12GWh方型电池项目。截至公告日,该项目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终止该项目,或许是因为普利特新能源板块表现不佳。2024年,公司新能源电池业务营收为19.86亿元,较2023年稍有下降,毛利率则从2023年的18.24%大幅下降至2.69%。而同期,作为主业的改性塑料业务毛利率为18.64%。因此,投资更赚钱的主业也在情理之中。
截至2024年末,普利特货币资金余额为9.53亿元;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字降至7.78亿元。
一季度净利回暖
公开资料显示,普利特1999年10月正式成立,10年后,公司登陆A股市场,通过外延并购逐渐成长为汽车改性塑料龙头。
2022年8月,普利特耗资11.41亿元收购海四达79.7883%股权切入新能源赛道。海四达主要从事三元、磷酸铁锂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此次交易,普利特新增了锂离子电池业务,快速切入储能、小动力锂电池赛道,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双主业驱动的发展格局。
新材料业务作为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新能源业务成为新引擎,曾带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不过,受到新能源行业降价的影响,2024年新能源业务拖累了普利特业绩。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14亿元,同比下滑4.54%;净利润1.41亿元,大幅下降69.86%。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34亿元;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38.95%。公司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主营改性材料业务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新能源行业上游材料价格企稳和同行业产品竞争缓解,叠加公司新能源板块新技术的拓展和新产能释放,公司新能源业务经营情况环比持续好转。
而本次回归主业大幅扩产,普利特表示,这是由于新客户的不断拓展和产品订单量的日益提升,公司的生产规模和供应能力需要进行增强。目前公司现有产能处于满产状态,在行业旺季时仍存在产能缺口。
据了解,2024年,公司改性塑料的设计产能为48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为99.89%。公司在建产能为23万吨/年,天津15万吨的新材料工厂预计今年年底实现投产。
此前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普利特还表示,公司将持续围绕改性材料基石业务,提升公司产能至71万吨,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7月1日,普利特还披露,普利特墨西哥工厂于6月30日试生产成功。该工厂位于墨西哥北部核心工业区,紧邻美国边境,依托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的优惠政策,产品可直达北美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