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破发潮也蔓延到港股了吗?
11月2日,市场高度关注的医疗器械新独角兽微创机器人-B首日正式登陆港股市场,令人意外的是,开局第一天,这个一直被热度抢购打新的新星,竟然破发了!
截止发稿时间,微创机器人-B普一开市就大跌近8%,最低报价39.8港元,直接跌破43.2港元的招股价,最差情况下,每手蚀超1600港元。不过该股随后有所反弹收红,目前总市值依然超过400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与港股新股普遍出现大换手率的情况不同,该公司开市后一个多小时的换手率还不到1%,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明显偏冷。
根据招股书,微创机器人公开发售阶段一共获约163.83倍认购,一手中签率仅有3.3%,此次最终发行价也设定在了发行价区间的顶格,这水平在港股的打新界可算得上比较难的了,这是反映在此之前大家对它的上市表现预期还是相当乐观的。
同时,微创机器人的来头也很大,这不仅是它本身立足于成长性非常可观的专业医疗机器人赛道,其背后引入的7名基石投资者(高瓴、Aspex、礼来、雪湖资本、Yorkool、CloudAlpha、Artisan)等都是声名显赫的重量级投资机构。
尤其高瓴、礼来这些专注于医疗领域的大佬级,更是给市场投资者对微创机器人带来巨大的人气和信心。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真正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对这个公司的估值水平却用脚投出了没有信心的一票。
对于微创机器人的估值,市场为何不买账?
资料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正是在港股上市的母公司微创医疗(00853.HK)的第三家子公司。根据招股书数据,其实早在2014年,微创医疗就开始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并将其作为内部项目孵化。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中国注册成立,并开始研发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微创医疗有着“生产医疗上市公司的公司”的外号,包括2019年微创医疗分拆心脉医疗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分拆心通医疗在港交所上市,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微创医疗分拆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拥有市场期望最大的三款旗舰产品,即图迈、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或称「绿色通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公司是全球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覆盖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长的手术专科(即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产品组合的公司。
值得指出的是,微创医疗迈入高速发展期是在2020年相继完成数论重大融资引入大量知名战略投资者之后。在引入投资后,微创医疗机器人通过与海外医疗机器人企业Robocath、NDR及Biobot合作,布局泛血管介入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等技术产品。
然而从实际观感看,微创机器人目前还只是通过资本的力量收购吞并同行技术企业以迅速“做大”,这种在一年内完成整合吞并起来的大企业,虽然是符合了登陆股市的条件,但整合起来的资源能否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把企业“做强”,还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磨合和验证。
比如,微创机器人目前的三大重磅核心产品离商业化回报还有较大距离,图迈及鸿鹄处于注册批准阶段,而蜻蜓眼已于最近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除旗舰产品外,公司还有六款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在研产品。
业绩方面,据招股书数据披露,微创医疗机器人由于目前尚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尚未产生营业收入,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录得亏损净额分别为0.7亿元、2.09亿元及2.43亿元,目前还在持续烧钱研发的阶段。作为技术迭代频率高,研发成本超高且周期很长的创新领域,在商业模式还尚未明确清楚就上市,也是让市场对其有所担忧的一个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整合资源后的微创机器人业务覆盖的五大核心领域都具有非常可观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
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为例,根据微创医疗机器人招股书的数据,中国每年进行的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数量由2015年约11445例增至2020年的47379例,复合年增长率为32.9%,预期将进一步增加至2026年的681098例。
而到2026年底,中国安装的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数量将分别为截至2020年底水平的逾10倍和近50倍。预期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由2020年的4亿美元增加至2026年的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44.3%,而预期全球市场将由2020年的83亿美元扩大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26.2%。
在国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不乏千亿级的手术机器人巨头,在全球就有包括美敦力、强生、直观外科达芬奇等第一梯队的超级巨头,这些巨头不但在国外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的顶尖医院也有很高覆盖率。比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已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巨头之一,在国内顶级医药的市占有较高的市场地位。
在国内,国产化的手术机器人还有很大的渗透率空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已安装189台腔镜及17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全国分别仅有约0.5%及少于0.1%的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为机器人辅助手术。但同样由于技术差异,国内的企业想要争取市场份额还任重道远。
在目前发展成熟的竞争产品已然存在且竞争对手比其可能更早成功开发商业化竞争产品的市场竞争下,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竞争压力不会因为上市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