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涨10%,其余300天在守这10%,还不如清仓,累!”
近日,雪球上一名网友对迪安诊断的走势吐槽。作为体外诊断行业排行第二的上市公司,迪安诊断近来的走势的确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不少股民都觉得迪安诊断股价会趁广州疫情上涨,但实际从5月21日广州出现疫情以来,迪安诊断股价只是微涨,之后开始走跌,7月的前两个工作日更是连续下跌。而此时迪安佛山公司活跃在核酸检测一线的消息对股价也并无明显提振作用。
从之前发布的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等数据来看,迪安诊断业绩表现还算不错。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迪安诊断这七八年发起20多起并购,一路攻城略地之下,难免泥沙俱下,商誉不断增高,导致上市公司利润多被蚕食;频繁收购又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而且应收账款逐年增加。加之大股东多有减持之举,作为体外诊断行业老二的迪安诊断让人有些食之无味。
实际上,将迪安诊断开启并购之路这多年的市值拉长观察,可以看到从2015年达到近400亿元市值后就一路下跌,最低跌到80多亿元市值,只是最近才回升到240亿元左右。可见资本市场对其频繁并购并不看好。况且,体外诊断市场自从金域医学上市后竞争更加激烈,加上政策方面医保控费等限制,这个市场的天花板或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创业圈》记者就上述问题致函迪安诊断,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复。
巨额商誉减值蚕食利润
截至去年年底,迪安诊断商誉12.79亿元,减值损失计提4.457亿元。2020年年报称,其商誉形成是顺应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制及医保控费下价值医疗发展趋势,强化业内独有的“服务+产品”一体化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从而收购渠道商形成的。
迪安诊断的确是靠一路并购走到现在的。2011年迪安诊断在创业板上市,2013年就开始持续并购之路。《创业圈》记者根据历年年报数据统计,该公司并购项目累计金额40多亿元,并购次数20多次。其中以2015年到2017年并购动作最为频繁,公司商誉在这几年也开始逐渐堆积。
据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迪安诊断商誉仅0.32亿元,2015年商誉2.66亿元,2016年商誉即达15.03亿元。2017年—2019年公司商誉分别为:15.8亿元、18.59亿元、16.94亿元,2020年三季度商誉为17.04亿元。
随着巨额商誉积累而来的,是大额损失计提。据2018年公司减值报告显示,当年商誉减值损失计提7487.6万元;2019年减值报告显示,商誉减值损失计提1.77亿元;2020年更是一次计提商誉减值损失4.457亿元。
其中,减值损失主要是被收购公司未完成业绩承诺所致。以2016年受让的新疆元鼎为例,迪安先后共以4.14亿元收购其60%股权,收购时承诺2015年到2017年盈利分别为6000万元、8000万元、1亿元,而实际2016年盈利8003万元,勉强达标,2017年只有7835万元盈利,未能达标。
《创业圈》记者发现,商誉方面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迪安诊断历年的减值测试报告提供的信息很简单,其参股控股公司哪些亏损、亏损多少都没有提及,商誉减值损失计提依据每次都是复制一样笼统的套话,具体如何计算外人不得而知。这些资产估值是由哪些中介机构做出的也没有明确告知。
此外,上述减值报告还暴露出迪安诊断应收账款多的缺陷。2018年到2020年应收账款分别为28.7亿元、33.3亿元、45.3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26.9%、31%、36.5%,可见迪安诊断应收账款逐年增加。由于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也相应需要计提,迪安诊断2018年到2020年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分别为3189万元、3700万元、7945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体外诊断行业部分客户是三甲医院,这些客户结账周期较长导致应收账款多,这也是行业比较常见的现象。但对于迪安诊断这种主要靠并购扩大规模大企业来说,应收账款与商誉共同构成蚕食其盈利的两块短板,这也引发迪安诊断现金流紧张等问题。
分红过少大股东频频减持
频繁收购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公司现金流吃紧。根据迪安诊断近几年年报来看,其每年第一季度都是经营性现金流为负:2019年到2021年首季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2.46亿元、-3.2亿元、-4.1亿元。
虽然上市公司一季度现金流紧张的可能确实比较多,但像迪安诊断这种连续几年现金流紧缺并不多见。2017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比当年净利润减少3.1亿元,下降幅度高达7成。该公司对此解释是,2017年诊断产品经营规模扩大,使营运资金占用周期变长。
从近几年迪安诊断每股收益及每股经营现金流数据来看,2016年到201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8元、0.64元、0.71元,而相应年份每股现金流则为0.24元、0.07元、0.6元,可以看出经营性现金流都比对应年份每股收益要低。一般来说,后者应该比前者为高,如果后者低于前者则说明公司应收账款或存货等存在问题。这些数据也恰好证明了前面提到的迪安诊断应收账款方面的短板。
由于公司现金流紧张,迪安诊断采取了发行超短融、借用募集的闲置资金及大股东减持等手段增加资金筹集渠道。例如,2020年4月,迪安诊断提出两年内发行8亿额度的超短融,今年4月底发行其中1亿元的超短融,同时取消了原定发行的公司债。但这次发行的超短融利率5.94%,比一般超短融产品稍高。
在2018年募集的超10亿资金没有用尽的情况下,迪安诊断2019年2月提出借用闲置资金7亿元补充现金流,2020年2月在前述借款归还后再借6亿元,10月份到期后又滚动续借6亿。
迪安诊断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海斌也没闲着,其2019年9月公告,到2020年4月,减持其35.04%的股份不超过4%;2020年7月又公告,减持其33.46%股份不超过4%。从2016年一季度陈海斌持股39.92%到去年底还持有29.33%股权,持有股份连续减少,可见近几年实控人陈海斌对公司控制权有削弱的趋势。
从迪安诊断近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呈现忽高忽低的态势。2015年较高达21.3%,2019年只有9.04%。而其上市以来共募资10次,募集资金达28亿元,分红只有2亿多元。
有业内资深人士对《创业圈》记者分析称,一个企业未来净资产收益率最好是保持或提升,但如果是通过融资而非内生的增长摊薄ROE,对应的长期回报率往往锐减,多数时候融资对长期ROE损伤特别大。
而对于迪安诊断来说,整个体外诊断产业在可见的未来空间似乎不大。据2021年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整个市场规模超1150亿元;国产ivd企业中,还没有营收过百亿的企业,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也不超百万人。虽然迪安诊断提出共建+精准医疗中心的模式,并且雄心勃勃地计划未来3家参股公司上市,但作为行业老二,要想进一步做大增量并非易事。
迪安诊断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有待时间去“诊断”。记者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