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渐行渐近 应用步伐不断加快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发布时间:2020-08-18 10:38:16

中国的数字货币真的要来了?

8月3日,央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提到,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应用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银行保险报》此前曾报道,今年一季度,线下现金交易一度大幅减少,非接触金融的需求大增,对于致力于替代MO现金的数字货币而言,其加速研发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3月份之后,关于数字货币(DC/EP)研发进程的动态迭出,印证这一趋势,DC/EP走向实际应用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4月20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央行数研所”)首次披露,DC/EP正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开展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同月,央行数研所宣布与商汤科技签署合作协议,围绕金融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

7月,滴滴出行公告称,央行数研所与滴滴出行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不只是滴滴,美团点评也和多家参与数字货币项目的银行展开合作,尝试在美团单车等场景展开应用,此外,视频播放网站哔哩哔哩(B站)与参与银行的合作也已经进入技术开发阶段。

近日,金融科技公司“成方金融科技公司”在北京成立,出资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等5家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成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将会统筹央行金融科技能力建设,在加强央行数字化能力的同时,助推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落地。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认为,央行加速DC/EP商业场景测试,扩大测试受众,是央行推行数字货币的一大进展,意味着DC/EP更加成熟。在全球央行加快数字货币研究以及中美摩擦加剧背景下,中国的数字货币距离落地更近了一步。

强化多方合作成为趋势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目前,工、农、中、建四大行均已落地了数字货币相关基础设施和业务,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在积极跟进。其中,工商银行申请了“数字货币代理发行额度控制系统及方法”的专利;农业银行积极推动金融数字积分系统建设,并于近期开始内测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中国银行早在2017年便上线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BOCwallet电子钱包;建设银行在2018年上线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除商业银行之外,华为、阿里、腾讯这3家科技公司也在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郭晓蓓认为,数字货币产业面涵盖广泛,发行端为央行,运营与分发端为商业银行,此外,还有为数字货币运行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公司,业务类型包括银行IT支持、电子钱包系统开发、支付系统研发、电子机具供应等。由此,多方合作是探索数字货币落地的最佳路径。

此前,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曾表示,央行将按照计划有序推进数字货币,数字经济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对数字货币的研发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被认为是央行数字货币寻求与互联网公司牵手的原因之一,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场景相较商业银行更为丰富,滴滴在与央行数研所的合作公告中就指出,“双方期望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数字人民币在多元化出行场景中的平台生态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银行科技项目的测试周期一般在半年至一年时间,今年4月,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因此判断自上而下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年内上线可能性较大。背后万亿规模将成为中长期方向。

数字货币有望助力经济内循环

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加速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起,同时也赋予了央行数字货币新的价值。

今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全球数字货币显示,在占世界经济总量90%的66个国家中,有6家央行表示3年内可能发行可供个人和企业“一般使用”的央行数字货币,覆盖全球约16亿人口。另有12家央行表示有望在6年内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进度都在不断加快。

与此同时,疫情也使得全球货币政策正在陷入多重困境,如何加力支撑“内循环”成为各国难题。由于在全球主要国家当中,目前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中尚处于领先态势。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DC/EP的发展有望从新角度提供解决之道。

程实指出,一方面,以DC/EP为支点,货币政策的数字化升级有望拓展政策空间,提高政策直达性,并跨越“流动性陷阱”,进而提升逆周期调控效力。同时,DC/EP有助于对外形成人民币的“电子货币区”,对内深入“内循环”的短板领域,由此将抵减外部政策干扰,保持政策独立性与内生性。

程实认为,DC/EP有望用好中国数字经济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深度重塑货币政策体系,系统性地拓展政策空间、有效性和独立性,从而为中国经济“内循环”进行长效化赋能。记者 于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