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两次卖壳落败 商业城扣非净利连亏12年沦为空壳
来源:长江商报 发布时间:2018-04-09 20:57:31

2015年8月,商业城推进重组。随后披露的重组预案显示,公司拟以13.28元价格向易乘投资定向增发股票,收购易乘投资旗下的深圳宜租车联网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5亿元。与此同时,公司配套募资14亿元,用于拓展互联网专车平台业务的新车购置、车联网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一旦交易完成,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租车和车联网,易乘投资的控股股东张振新将持股38%,替代黄茂如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黄茂如也将顺利抽身。

市场对此次重组的期望值较高。重组复牌后,二级市场上,股价一度从停牌前的12.40元飙升至34.34元,期间连收10个涨停板。

最终的结局是,2016年7月,证监会否决了这一重组方案。

近五年扣非净利亏9.37亿,“头把交椅”频繁易主

急于重组的商业城,多年来,经营业绩一直较为惨淡。

2000年,商业城成功上市,当年实现净利润为0.26亿元。从2000年至2005年,公司的净利润维持在0.20亿元左右的水平。2006年至2008年,公司步入微利时代。2009年至201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02亿元、0.03亿元、0.04亿元,均为微利,徘徊于亏损边缘。2012年至2017年,公司基本上是亏损一年微利一年,游走在暂停上市边缘。

实际上,商业城未因业绩亏损退市,非经常性损益立下了汗马功劳。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7年,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亏损。其中,近五年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累计亏损金额为9.37亿元。

上市以来,商业城进行过3次现金分红,累计分红金额0.40亿元。截至目前,累计有13年未进行分红。截至2017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润为—2.52亿元。

经营业绩惨淡,商业城频繁易主。

2008年,黄茂如“陈兵集结”,与另一强势股东深圳琪创能展开对商业城控股权争夺。

公开资料显示,黄茂如斥资亿元,通过中兆投资闪电在二级市场持续买入商业城股票,两度触及举牌线,另一强势股东深圳琪创能随后强硬回击,通过增持使持股比升至14.4%,站上第一大股东之位。2009年,又出资2.7亿元受让了沈阳国资委旗下的商业城集团全部国有产权,由此,其持股比升至26.14%。自然人熊利碧取代沈阳国资委成为实控人。

2011年底,张瑜文通过信托及资管计划控制了琪创能,间接持有商业城24.25%股份,成为商业城实际控制人。

2013年,中兆投资再度增持晋升为商业城第一大股东,但仍未夺得实际控制权。2014年初,中兆投资受让了深圳琪创能转让的11.74%股权。直到此时,黄茂如才成为商业城实控人。

上位之后,黄茂如对商业城部分资产进行了清理、剥离,成功实现保壳后,伺机卖壳。

黄茂如也是保壳有术。商业城出售盛京银行股份,5.25亿元的投资收益,分别计入2016年、2017年两个年度,从而确保了连续两个年度不亏损。

2017年关联资金占用14.15亿,未决诉讼接二连三

几番运作失败的黄茂如急需解决商业城诉讼缠身问题。

北京一投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商业城早已沦为一家壳公司,靠自身的百货零售主业走出困境已经不现实,未来靠重组实现脱胎换骨是大概率事件。不过,要想顺利重组,需要解决诉讼、现金流等问题。

2017年报显示,商业城未决诉讼不少,具体有亚欧工贸、山东天幕、北方建设等与商业城之间的未决诉讼案,此外,还有49名业主起诉商业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等。

数据显示,商业城自身负债率高企,现金流不足。截至2017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90.81%,流动负债14.70亿元,是流动资产1.91亿元的7.70倍,而其账面上的货币资金只有0.93亿元。

上述投行人士称,负债水平大幅偏高,现金流较少,以现金购买资产方式的重组基本上很难实现。而如果非公开发行股份则需要监管审核,公司的未决诉讼等又将是障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