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学期伊始,一则我省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新闻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近年来,河南与知名高校签约合作的场景频现:2017年4月,我省与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5月,中山大学与平舆县共建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项目落地;2020年1月,新乡市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6月,我省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
我省为何频频“牵手”知名高校?“省校合作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省科技厅厅长马刚说,我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进程中,通过省校合作,聚焦我省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通过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强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积蓄新动能。
省校合作有哪些成效?据了解,中信重工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我国首座特种机器人智能化工厂,研发不造样机、装轮不用工人、生产不看图纸,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南阳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引进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585、西农511,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已成为南阳小麦种植的主导品种。开封市与天津大学共建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分期引入精细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团队,有力推动该市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我省依托郑州大学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计算能力实测持续在全球排到前五位。
省校合作的广度也在拓展。签约高校持续扩大在河南招生规模,为更多优秀河南学子提供优质教育,与此同时,我省每年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吸引优秀学生到河南工作。以清华大学为例,近年来毕业生签约河南的越来越多,还有40多名优秀选调生来豫工作。此外,我省定期选派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到签约高校培训、进修,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省校合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省校合作是双赢之举。对高校而言,可通过‘走出去’加强产学研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让科研更接地气,同时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更好适应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说。
清华大学与我省在过去5年的合作中,开展了179项科研项目,培训2.9万人次。“河南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区位优势明显,开展省校合作有良好基础。”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省校合作在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
省校合作热反映了各省市间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如何更好地推进省校合作?省发改委主任何雄表示,“关键在于精准定位,根据自身产业布局、发展阶段和高校优势学科、科教资源,找到省校合作的契合点和新的增长点”。
我省此次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合作,就聚焦“国之大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支持河南建设黄河实验室,聚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水资源集约利用等,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方将在高端智能无人装备、化工与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将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为我省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此外,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教育科研等方面,我省与两所高校都将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
“牵手”合作,共谋发展,河南的高校“朋友圈”越来越大。据了解,近期我省各地正与多所高校对接合作事项,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务实互助、共赢互惠的良好局面,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记者马涛 冯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