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牛肉(Steak tartare),又称他他牛肉、野人牛肉,是新鲜的牛肉、马肉或者鱼肉用刀剁碎而成的一道菜式。传统吃法通常加上盐、鲜蘑的胡椒粉、塔巴斯科辣椒酱(Tabasco)、喼汁(Sauce Worcestershire);意大利式吃法又加上洋葱末、续随子(Cpre)、酸黄瓜(cornichons)、西洋香菜末(persil)、大蒜末、橄榄油,最后打上一颗鲜生蛋黄。在美国基于卫生理由,受欢迎程度已经不如以前(通常不会写在菜单上),但为食家而言,却仍然是一道珍味。此菜仍然流行于法国习惯上佐以一盘炸薯条,而且基本每个餐馆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但并不是每个法国人都喜欢吃它。
自人类懂得用火加热食物以来,在这个地球上,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热乎乎的美食似乎都象征着一个文明的进步和开化的程度。老祖宗们骂北边草原上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最惯用的就是“茹毛饮血”,“不知礼仪教化”这样的词汇。除了“脍”这种极个别的烹饪方式以外,老祖宗们基本上是不吃生肉的。
而自东晋以后,“脍”也慢慢的消失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却东渡漂洋过海,在日本国发扬光大,变为“刺身”。同样的情形也在西方发生,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欧人就曾经认为汪达尔人是吃生肉的。而之后的成吉思汗,更是让欧洲诸国恐惧到尿流。而这道充斥着血腥与野蛮气息的神菜,鞑靼牛排(tartar steak),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播开来的。
与东方的农耕文明相反,对于有着游牧民族背景的西方文明来说,牛并不是什么太珍贵的畜力。所以他们吃牛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感。这也为鞑靼牛排的普及打下了基础,不然同样被蒙古族统治过的中原大地,早就应该疯狂的爱上鲜嫩多汁的牛排大餐。据野史记载,这道神菜最早的来源正是蒙古那无敌天下的骑兵——众所周知,蒙古骑兵经常一人双马甚至多马进行长距离机动作战。蒙古人本身便号称“马背上的民族”,再加上蒙古马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好耐力的马种,这使得骑手们基本上可以不下马便执行一切长途任务。
也许是在某一次执行长途奔袭的任务中,某位骑兵突然间发现那放在马鞍侧的牛肉被长时间来回挤压摩擦,变成了肉糜,而扮上点中亚的香料和草原上的岩盐,吃起来居然味道还很好。这种方便快捷营养丰富的食物很快风靡一时,并在蒙古除了中原外的其他三大汗国的辖地里广泛传开。时至今日,鞑靼牛排依然是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丹麦,捷克,德国,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上等大餐。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牛排依照加热程度的不同常规上可以粗略的分为raw,blue, rare, medium rare, medium, medium well, well done这几个等级。而这里的raw就是指的完全没有经过加热的生牛肉。
鞑靼牛排本身的烹制也不是很难,将上好的细牛肉绞碎,拌上橄榄油,胡椒粉,碎洋葱末,葱花末,芹菜末,西红柿丁,茴香,迷迭香碎,再打上一个生鸡蛋,搅拌均匀,马上开吃。而如果你在德国,还要加上一片酸黄瓜来开胃,而在法国,法国人则更多地会选择法式炸薯条来搭配。吃过的人都说,味道鲜美,入口即化,堪称深的牛排烹制的精髓的美食。比起要经过加热的blue程度的牛排来说,鞑靼牛排似乎更加的原生态和完美。
当然你也可以要求稍稍过下火.
但是,这道神菜基本上很少能在美国牛排馆桌面的菜单上看到。原因无他,一是对牛肉要求太高,非得有经验的大厨才能精挑细选出适合生吃的牛肉。
二是对卫生条件的要求也非常高,所有材料都是生的,且不说要冒着感染沙门氏菌的危险去吃生鸡蛋,单单是生牛肉里的各种寄生虫就足够让垂涎欲滴的老饕们思量思量了。而在某些国家,限于当地卫生法令,做鞑靼牛排的门槛是非常的高的。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食客们放弃了追随鞑靼牛排的脚步。但是在法国基本每个餐馆都有这道菜,胆子大食客们的不妨一试。
二、意面
食材:番茄、番茄酱、肉末、洋葱、盐、黑胡椒、食用油、橄榄油 、料酒、淀粉。
制作:
1.意大利面沸水入锅,锅里加入盐,因为意面是硬质面,所以这里的盐相对于我们平常操作普通面条时下得多点,否则若少这个动作面条吃起来就只有外表有口味,而咬到里头时就会觉得没有味道,中途加入三至四次冷水,反复再次煮沸,直至面条完全煮熟无硬芯时,捞出,过凉水冲洗一遍。
2.煮面时将肉末里加入盐、料酒、淀粉腌一下,西红柿去皮切小块,洋葱切丁
3.将下好的面条捞出,用食用油拌一下待用。
4.平底锅内下橄榄油。
5.下肉末炒至变色。
6.下洋葱炒软后加番茄块炒出汁。
7.倒入专属的酱汁番茄酱展现出它独特的风味继续炒入味。
8.将面条放入一起炒均匀入味,再加少许黑胡椒出锅。
小贴士:拌面条的油最好用橄榄油,营养又健康;没有的话用色拉油代替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