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盲目消费带来的财务困境
每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到来之前,王老师周围的同事们很早已经开始讨论起想要买什么了。
有的说,要给自己买一套向往已久的高档化妆品,有的说要给自己买一个躺在购物车里大半年的名牌包……
在身为“剁手党”的他们看来,工作一年到头太辛苦了,买些让自己开心的东西,犒劳一下辛苦工作的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许多同事每年的双11都是刷信用卡或者花呗,盲目借贷消费,疯狂消费。然而,在透支了好几个月的薪水,疯狂“剁手”之后,买回来的却是一大堆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最后没有不后悔的:“早知道就不花这么多钱买东西了,买回来其实也没多喜欢。新鲜劲过了,根本用不了几次。”
每次“剁手”之后,就该“吃土”了。
这样的尴尬局面,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尴尬困境,其实源于你并不能区分“想要”和“需要”。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财商教育,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冲着商家打折优惠,在激情消费的冲动下,就想着买下来,结果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财务困境。
要想摆脱财务困境,你就要学会区分“需要”和“想要”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呢?
在王老师看来,所谓需要,就是我们为了生存而必须拥有的东西,而想要是我们想要拥有,跟欲望有关,但并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
需要=我们生存需要的东西
想要=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
更具体一点来讲,你“需要”的东西包括衣服、药品、食物、交通、水等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而你“想要”的东西,则包括珠宝、杂志、电影等跟欲望和享受相关的非生活必需品。
虽然“需要”和“想要”这两个概念看起来很简单,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区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清楚。
那么,在日常消费中,怎样区分什么是需要买的东西,什么是想要买的东西呢?
王老师举一些例子,大家来判断一下,下面这些东西对你来讲,到底是属于你需要的呢?还是你想要的?
比如说你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那么你去买一杯咖啡,对你来讲,是属于你需要买的呢?还是属于你想要买的呢?或者说你去商场买衣服,忽然看到商场在促销,两件九折,三件八折,你本来只想买一件,但是在促销的刺激下,你又多买了两件衣服。那么,对你来讲,这多买的两件衣服,属于需要买的呢?还是想要买的呢?
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不一定能够回答出来。
教你一招,快速区分“需要”和“想要”
在这里呢,王老师教给大家一招,帮助大家判断某些消费行为,到底是属于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
你要为自己的日常消费设置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水平线相当的“月度消费配额”,然后每天记账,那么在这个生活水平线以下,或者月度配额以内的消费就属于需要的,而在这个生活水平线以上,或者说月度配额以外的消费,就是属于你想要的。
比如说,你为自己设定的月度消费配额是2000元,但是某件衣服单价就超过了2000元,那么这件衣服就属于你想要的,而不是你需要的。或者说,你的某项消费已经超出了月度消费配额的上限,那么你的消费行为就属于想要,而不是需要了。
对于需要的消费,你可以去满足。但是对于想要的消费欲望,则需要你节制。
再比如说你去买咖啡。那么喝咖啡是属于你设定的生活水平线以上,还是以下的消费呢?那我们假设每天喝一杯咖啡是属于你需要的消费范畴,那么,从第二杯咖啡起,就属于你想要的消费范畴了。
这是我们区分需要和想要,学会理性消费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可操作性非常强,亲测有效。